棱镜通讯 No.31

2021/05/03 11:13

CKQBusFrp3iE24f
Dj6E9apBKivy3Cg
—— via 摄影师Gustav Willeit

專訪劉擎:生活是一場精彩的遊戲,但也是越來越難打的遊戲

我相信,一个有思考力、有判断力的人,一个有愿望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人,可能要尽力避免陷入持久的悲情,避免变成干枯的斗争机器。特别是当你面对很艰难的目标,很多障碍去克服的时候,你的心灵不能是干涩的。你需要生活的温情来滋养,这样才能让你不失去那种常识和现实感。不然你可能在自己的内心那向极端。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都有非常危险的一面,虽然极端与勇敢常常难以分辨。

项飙的附近性的消失,它是在描述一个现象,社区凋零了,带来了很多困扰。我是从结构性分析这个现象,由于人生活的自主性,需要了解影响自己生活的变量。但是这些变量变得遥远、复杂、不可理解,同时粗暴地影响你的生活,未经你授权同意,你甚至不能自己做决定。你的生活变得失控,会让很多人缺少掌控感,很挫折。

我说“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”,就是说沿着韦伯那条路线思考,你知道现代性的、结构性的问题在哪里,它本来就蕴含著这些东西。它当然带来很大的收益,在原则上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,但另外一方面,人们受到系统的这么多压迫、控制和支配,这个力量越来越强大,所以你需要明白这个处境是怎么发生的,问题是哪里来的。然后再来看是不是有办法抵御它,或者重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。

过度反省就是,你想打破砂锅问到底,获得的一个终极的答案,这是不可能的,它不能给你安慰。因为人生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。
或者有,就是不能共享的,终极答案往往是宗教的。宗教的好处就是可以回答终极答案,麻烦就在于怎么让你皈依,让你变成信徒。如果全世界大家都容易变成信徒,就没有这个麻烦了,它的麻烦就是到处都有正确的答案。
过度反省的意思是你企图靠一个终极的依靠来终结这些困扰,其实不可得的。所以你要和生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共存。
不是说要通过过度的反省来终结这些不确定性,因为做不到。你能确定一些东西,不能确定一些东西,在这个过程中展开,然后比较在地化地解决你的问题。这些问题给你一些新的启发,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得到一些启发。但这些都是暂时性的回答或者方案,可能带你走一段时间,它又面对一些挑战,你又形成新的看法。生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展开的。
端传媒在4月初和刘擎进行了一次对谈。

越是焦虑,越要保持理性

在亚当·斯密看来,包括后来讲《大转型》的作者卡尔·波兰尼的思想一样,经济体系是纳入到社会体系,是嵌入到社会体系中的。

所以经济需要被一个更大的形态所控制,这个形态是社会,这个形态的底色是道德。

因此当你超越所有经济行为的时候,有一条底线是不能够触犯的,就是良知,这是最基本的东西,就是你的利益不是在损人的基础上实现。恶德在经济行为中必须被扼制,所以市场不应该是放任的。

我们是从后工业社会向数字经济、向信息化改变,这个社会的焦虑不是绝大多数人饥寒交迫的问题,而是所有人被科学、被技术、被一切迅速的改变所推动的时代,是一个怎样学习都跟不上的时代,所以大家焦虑,这是另外一个焦虑。

亚当·斯密意识到,市场本身也有一种道德性,可以反对强制、干预,但是任由道德走向高调的话,那肯定不能实现。人不像动物,人还有精神生活,但现代社会看来很难变成一个像希腊、罗马那样伟大或辉煌的社会。

《進擊的巨人》是國際政治縮影?

观众读者终于“发现”,故事原来是关于艾尔迪亚人和玛雷人两个民族的千年仇恨,当下局面则是源自“不战之约”所造成的政治恐怖平衡:由弗利兹王和戴巴家族立约,各自以足以彻底灭绝对方的军事恐吓互相牵制,并借此稳定国内社会。于是,“有巨人存在的世界”再不是一个人与未知的恐怖自然之间的森林式对抗,巨人原来只是人类之间的战争武器和政治工具。

过去时有把“人类对抗巨人”解读为“人民对抗国家机器”的观点,甚至暗示现实中的政治抗争,于是,将艾伦及伙伴看成是体现自由意志的抗争者,就成了一种很符合现实政治渴求的想像。但在“墙外篇”中,多元世界观推翻了这种解读,同时也颠覆了这种政治渴求,当艾伦以魔王姿态出现在玛雷国时,马上令人想起最初超大型巨人在玛利亚之墙外出现时的恐怖感,昔日的抗争者成了现今的肆虐者,鸡蛋与高墙之对立的政治逻辑失效了,《进击的巨人》演变成一场国际政治的缩影。
玛利亚之墙之破,不只象征了人类暴露在由巨人主导的森林法则中,也逼使艾伦的第一次政治觉悟:城墙(即社会/国家)无力保护个人,人生而为祼命,要生存下去,要么不要在森林法则中失手被杀,要么进入体制核心,晋身既得利益者阶级。故事中第一个极具政治隐喻的情节是,训练兵团中最优秀的学员都会派到席纳之墙内担任宪兵团,不用到墙外跟巨人作战。艾伦被个这悖论震撼了:一名士兵学习猎杀巨人的技巧,最终目的居然是要避开面对巨人,回到体制核心享受特权。躲在墙内,还是跟与巨人作战,恰又是一对二元的政治观:前者是保守主义,妄图维持墙外墙内的固有体制,回避面对现实问题;后者则是原始的激进主义,艾伦最终选择加入调查兵团,一是源于要“杀死所有巨人”的信念,也是一种革命精神,希望透过跟巨人作战,调查巨人的本质,从而揭示现存体制(二元世界)的成因。
躲在墙内,还是跟与巨人作战,恰又是一对二元的政治观:前者是保守主义,妄图维持墙外墙内的固有体制,回避面对现实问题;后者则是原始的激进主义。
评:《进击的巨人》是日本漫画家谏山创的代表作,虽然烂尾了,但从第一次看进击的巨人,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,作者隐喻着很多内容在其中,可能很多人看的都是激烈酣畅的战斗场面,但让我感觉看的过程中十分压抑,所以后来我弃了,看的我不舒服。

西裝的知識

一個男人,可以一輩子都沒有穿過任何設計品牌的時裝,但無論他是什麼年紀、做什麼工作、有錢還是沒錢、他的衣櫃裡面,一定起碼要有一套西裝。

西裝禮儀入門(1)
西裝扣扣子篇-延續
西裝打臉篇-重點是整體好看

色彩轶事:中国人的色彩观、从自然而来的设色史

中国人的色彩和科学实验相隔遥远,但与语言文化走得更近。对色彩的感知来自对世间万物朴素的观察:「信口雌黄」来自一种叫雌黄的玉石,古代的纸不像现在这么白,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改,能遮盖得墨色一丝不漏,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。「天地玄黄」被认为是盘古初开时天地的颜色、我们也自称「炎黄子孙」。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」描述的是一种古汉语中名为「蓝」的染料,蓝色是最普及的衣物常用色,也是代表庶民阶级的颜色,而青色是五正色之一,只有权贵阶层才用得起。这句现代人朗朗上口的俗语原本只是一种对染料萃取的直白描述,但被后市赋予了更多深意,对颜色的感知逐渐沉淀到了我们的日常文化当中。

重大发现常常来自于意外。1704 年前后,柏林的颜料制造商 Johann Jacob Diesbacht 在制造红色色淀时使用了受到污染的草碱,意外制造出了一种深蓝色颜料,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现代人造颜料:普鲁士蓝。这种颜料性质稳定且相对耐光,价格还很低廉,对原有的颜料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,在 19 世纪传入日本后,被浮世绘画家广泛采用,比如大名鼎鼎的《神奈川冲浪里》。

從翻譯雞湯到寫作技巧

透過限制來打磨技巧,其實也可以延伸應用到寫作活動上,只是一般創作者都會認為限制是創作性寫作的大敵。當然這個道理大體不錯,但我以為只要不是言論受到箝制,創作者有意識的接受限制或給自己設下限制,其實有助於精進寫作技能。

Maria Callas 曾說過,最有天賦最高明的歌劇歌手也能向 Cabaret 歌手有所學習,不會因為傳統上認為 Cabaret 不登大雅之堂,Cabaret 歌手就一無可取。又或者換個方式表達:別人是否值得學習,不在於別人是否有技能,而在於自己是否有眼光。

译文|Zoom 如何一飞冲天

为了发展分发途径,Zoom 已经开始在增加新的产品,比如说 Zoom 手机,目的是为了扩大他们在公司的通讯栈中的影响力。

知識平台的經營困境:内容、社群和商業模式問題

平台提供的是各種「非實質」的誘因,例如頭銜、等級、進階使用權限等等,其實也還是會吸引一堆 spammer;這些壞用戶有各種系統性的手段和機制,來衝某個回答帳號的人氣、等級、按讚數等,結果就是讓各種垃圾内容更容易被用戶看到。這同樣也加重了平台的内容管理負荷,更嚴重破壞了平台的用戶體驗;很多人不住抱怨某些平台上全是垃圾廣告,就是這樣來的。

真正認真回答的用戶還是有的,而且促使他們認真回答的誘因,往往都是 kimochi 和成就感;當他們的回答能幫助人,得到用戶真誠感謝時,他們就會感到高度的成就感,更願意回答問題以幫助更多人。只是,這種高貴人性的光輝,在平台經營實務上,很難量化成數字,或轉化成系統機制;相對的,平台各種系統機制的設計,最大的力氣往往都花在防堵人性的醜惡面;這也正是社會現實和平台經營的日常。

主要的因素在於,現在的用戶不需要靠這類平台,也有很多管道可以問問題、找答案,解決自己的困難。有問題直接 Google 搜尋,會有很多教學文章,上 YouTube 更有很多教學影片可看;比較特別的問題,也可以在像 Facebook 社團或專業論壇等地方求助,更有機會找到好的回答。

【不止遊戲】遊戲中的地雷 真實威力有多恐怖?

来自油管博主 森纳映画,视频都是基于游戏中武器和现实武器进行科普,非常硬核。

Slack创始人:任何对成功的解读都是事后诸葛亮

秘诀就是很走运。天时、地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。Slack反常规的名字让人们产生抵触(Slack在英文中有“懒散、懈怠”之意),但也更容易被记住。坦诚地讲,我也不太清楚成功的奥秘。我希望自己能有自知之明,我现在坐在这里说的任何关于成功的解读都只是事后分析,刻意的解释对其他想推动公司发展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任何帮助。

SHEIN凭什么征服了美国的年轻人?

不是只有高大上观感的品牌才能在海外站稳脚跟,时间造就的奢侈品文化差距可以暂时搁置。

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可否认的下沉市场,和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,他们尤其需要一个新的集聚区去打破主流电商平台上的定价系统。

前者认为后者短视且贪便宜,后者倒觉得前者的碎碎念很无聊。说到底,批评SHEIN和购买SHEIN的人,根本是两个不同的群体。不同圈层之间达成和解,想来也是困难的。

找到最重要的事

安托万在 《小王子》中说,假若你想造艘船,请尝试着别去招募雇员收集木材,也别给他们指派任何任务和工作,而是去教他们向往渴望浩瀚无垠的大海。

李小龙写的《生活的艺术家》,他写下这样一段话:
在我们探讨什么是截拳道之前,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武术的传统招式。首先,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个绝对事实:是人创造了招式。不同门派的创始人都颇富有传奇色彩,有聪慧神秘的和尚、梦中的密使、在金光照耀下的神灵显灵等。一种招式的原则和法则不像福音书中的真理一样不能被侵犯。人,活生生的人,远远比招式重要。
我们暂且这样说,一种招式的创始人可能接触到部分真理,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,特别是随着创始人的离世,他的主张、意向和套路,被他的徒弟及追随者转化成法则。教义被创立,强制性的仪式被设定,理念被制定,最后体制被确立。那些一开始在创始人那里还不太确定的招式,现在却被固定下来而成为确定的知识,按逻辑顺序被组织和分类的反应,应对各种各样情况的灵丹妙药。如此一来,有着善良意愿的徒子徒孙不仅将这些流传下来的知识奉上神坛,也让他成为埋葬创始人智慧的坟墓。

认知层次不同的人,是很难沟通的

读书的目的,是让你获得明析的认知,与果决的行动能力。**说格局、说心胸、说视野,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。**
从认知的漏斗里爬出来,不做观天于井的青蛙,而是迎着命运,接受自我,于智慧的巅峰,看大千纷纭,观落英缤纷。

文摘

  1. 哈佛大学真正的训言其实只有一个单词:Veritas,即“真理”。而并不是像此前微博和一些鸡汤网所说的二十条训言,如“此刻打盹,你将做梦;而此刻学习,你将圆梦”。
  2. 文化差异中的共同企盼中国文化的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精神,切入点不太一样。西方文化一开始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,然后意识到整个社会组织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;中国文化则是从整体出发,然后再去思考个体存在对整体的意义和价值,它的背后是农业文明,追求稳定、崇尚和平。这种文明中的个体必须在组织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价值,因而只有拥有与他人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生命价值才能进一步发挥,社会中因此凝聚出“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”的大局意识。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,却在发展的过程中展望同一个结合点,也即自利和利他的统一。
  3. 通俗地说,滑坡谬误其实就是把“有可能如此”误当作“必然如此”,并且进行一连串的推演,最终谬以千里。例如:如果发生 A,就会发生 B,难道我们能容忍 B 吗?绝不可以!所以一定要反对 A。延伸到现实中的例子:必须好好学习!如果不好好学习,就上不了好高中、上不了好大学、可能就找不到好工作。
  4. 独处是独自一人,一种令人满意的状态,而孤独则是一种迥然不同的状态,孤独的人会觉得被隔绝,并渴望更多的社会接触。但是讽刺的是,孤独感虽然会增强社交欲望,但也损害了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,感到孤独的人更容易陷入“确认偏误”的陷阱,通过他人的言行,主动印证对自身地位和社交能力的负面看法。这样一来,孤独感可能演变成一种自证预言,即“孤独的怪圈”,可能导致低自尊水平、敌对情绪、紧张感、悲观情绪和社交焦虑,严重的会导致抑郁。
  5. 朱光潜先生谈读书,只谈了最关键两点:1. 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。第一遍须快读,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。第二遍须慢读,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。2. 读过一本书,须在精彩的地方写上你自己的意见。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,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,刺激你思考。